韩、赵联姻是先君语生前订下的。赵雍虽是赵国的国君,但也不能违背君父生前对韩国许下的诺言。赵君违背诺言,以后,诸侯国谁愿意与赵国交好。
赵雍不管心里有几百个不愿意,为了国家声誉,为了先君的名誉,他没有多余的选择。
赵雍与韩姬瑶自从年幼时见过一次,彼此之间,再也不曾见过。首次见面,赵雍便对韩姬瑶许诺了今生,非她不娶。
随着年岁的增长,赵雍早已经将年幼的诺言,忘得一干二净。不是肥义、屠彝提及此事,赵雍绝不相信,他小时候会说出这样的话来。
区鼠相会,韩、赵之好已成定局。
夜深人静地时候,赵雍也会想想韩姬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。她的容貌如何,是美是丑。她的身高,她的个性及她的脾气如何,许许多多的问题,缠绕在他的脑海深处。
赵雍不期许韩姬瑶拥有绝世的容貌,亦不期许她才华横溢。他要的不多,只要韩姬瑶能够与他和睦相处就好。奢求可以多那么一点点,他希望韩姬瑶能够与他心灵交融。如此,赵雍的后半生才不会过得太凄苦。
赵雍对韩姬瑶有太多的期许,太多的幻想。赵雍偶尔会问身边的人有关韩姬瑶的一切。这些人说话有所顾忌,总会捻好话说。穆涧收集来的情报,斩断了赵雍心中的念想。
赵雍凝视着夜空,也会发出疑问。诸侯国青年才俊,达官显贵颇多,为何韩王,最终选择了他。
若论国土面积,赵国比不上楚国;若论财富,比不上齐、宋;若论国力,不及齐、魏、楚、秦。
赵国虽是千乘之国,束甲数十万,拥千里山河。但赵国处在四战之地。东有齐,西有秦,南有魏,北边有燕及胡人之众,赵国并非强国。
赵国与齐、秦、魏及楚国相比也不是一个层次上。韩王把女儿嫁给齐、秦、魏及楚四国中的任何一国,皆比赵国要好得多。
韩王为何最终选择了赵国?
也许,韩王是一位重视诺言的君子,所以才会婉拒诸侯国的求亲者。但赵雍想了想,为了国家利益,违背诺言也是时常发生。
国家利益与君子一诺相比,前者重要得多。
莫说赵雍等年轻人想不通,就连纵横赵国数十年,善于权衡利弊的相邦赵豹也想不通。当然,肥义、田不礼及李兑等人,他们不仅看穿了韩王的内心,也看透了目前国际形势。
纵观诸侯列国,齐国国君田因齐老了,太子田辟彊已有太子妃。魏王罂也是垂垂老矣,魏国太子嗣也早已成婚。楚王熊槐美人遍及后宫。公子横,虽是楚国的太子。然,楚国政治复杂,后宫乱象横生。
秦国嬴驷,宫中美人无数。秦国王后是魏人,又生下一子,其地位岂是他人能够动摇。楚人芈月虽为秦王生下三子,也深得王上宠幸。但秦王,也只是赏了她八子的称谓。
纵观诸侯国,韩王将女儿嫁给赵国,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公孙衍是想通过韩、赵联姻,进而维持合纵的局面。
肥义也看出了,公孙衍计策的高明之处,大力支持。总之,在韩、赵两国君臣的努力下,韩、赵两国不仅在区鼠会盟上达成一致,还促成了韩、赵之好,两国联姻。
赵国文武百官听闻王上要成亲的消息,先是一阵惊愕,随后便是拍手称庆。这些人,不关心王上娶的人是谁。他们只关心王上终于要成亲了。王上一旦成亲,性子便会有所收敛。未来的王后,寄予了他们真切的希望。
“寡人的命真苦啊!”赵雍回到邯郸,面对群臣恭贺,一肚子的委屈不知道该怎样表达,苦恼道:“寡人,能够选择片刻的自由,终究躲不过命运的安排。”
屠都尉见王上精神有点颓废,出言安慰道:“王上,别听他们胡乱说。韩国公主是韩王掌上明珠,韩王将爱女远嫁赵国,还不能说明一切吗?王上,你就不要苦恼啦!”
赵雍怎能不苦恼。不久,便会娶一个刁蛮任性,蛮不讲理的女人回家。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凄惨的人生。
司马望族抿嘴笑道:“您是王上,天底下还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住你。”
屠都尉应和道:“王上,连个女子都不能征服,何以征服天下,傲视诸侯。”
赵雍提不起精神,垂着脑袋。那个女子,他真的可以征服吗?
诸侯国派遣使者携带美人,前来赵国求亲,赵雍选择用躲,来逃避这场政治婚姻。赵豹见王上走后,心中那份激情,也随着熄灭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赵豹也静下心来。赵国文武大臣也认为王上之举,并非是害怕婚姻。王上担忧的是诸侯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