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养生息,对外征战诸侯,夺地平叛,与魏国争雄。魏国也在诸侯国共同的打击下,国力大衰。魏国国力衰退,不堪诸侯国武力,方才想到与我国修好。这,会不会太晚了。”
赵豹点了点头,眼神凄苦哀伤。
那段艰苦悲惨的日子,他也是难以忘怀。回想起与先君共同奋斗的岁月,他也是满目苍凉。邯郸劫难,包括先君在内,皆不能释怀。因此,赵语一生,致力于打击魏国,一雪前耻。然,耻为雪,人已亡。未亡人活着,就要完成已故人的生前之志。
田不礼忍不住道:“齐、秦、楚三国缔结联盟,围攻三晋。三晋各自为政,不携手合作。早晚有一天,会被齐、秦、楚三国吞并。君上,耻辱不能忘记。但,不能因为耻辱,迷失眼界。目前的天下大势,对赵国不利。我们要想改变,这种不利的局势,对抗三国。合纵,是最好的法子。”
“臣也觉得。上大夫之言说的在理。”肥义权衡利弊之后,附和道:“今时不同往日。秦国张仪,提出以齐、秦、楚三国连横,均分天下。面对三国之力,三晋首当其冲。三晋任何一国,皆不能对抗三国。三晋合,则可共对三国,以求生存。三晋分,则亡。齐、秦、楚对三晋虎视眈眈,合纵是制衡他们最好的法子。”
“大司马,你没喝醉吧!怎能净说醉语。且不说魏人给我国带来的邯郸劫难。亦不说魏、齐两国联盟,多次攻打我国。先君刚去,魏罂邀请齐、楚、燕、秦四国,以会葬之名,伺机谋取我国。”赵豹顿了顿,语调之中充满怒意,“邯郸劫难时间太久、太远,你们遗忘了。五国会葬,近在咫尺发生的事情,你们也忘了吗?”
“对啊!君上,不能忘啊!”
“与魏争雄,以较高下。这也是先君推行的国策。我们不会忘,也决不能忘。”
过往发生的事情,赵豹脑海深处一幅又一幅画面浮现,“我不管什么天下大势。我只记得魏国,给我国带来的灾难。莫说,我们不能答应。邯郸将士及百姓皆不会答应。魏、赵之间,放下仇恨,和睦共处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”
“魏、赵和睦,对赵国来说是件好事。”田不礼出声道:“没有了魏国之忧。向东,我们可以应对齐国。向西,也可应对秦国。在北,亦可应对北疆危急。我们与魏国不睦。赵国深处四战之地,东西南北皆不能兼顾。赵国危矣,邯郸亦危矣。”
“你身为齐人,怎懂赵人的切肤丧亲之痛。魏人给了你什么好处,你竟然不顾赵国国耻,不顾及赵国诸臣及百姓的感情。你…不配为赵国的臣子。”
“我是以赵国长远计考虑,怎不配为赵臣。我说的,错了吗?”
“岂止是错了,简直是错得太离谱。先君在世,赵国也是深处四战之地。先君屈服了吗?赵国诸臣及百姓屈服了吗?赵国危矣了吗?邯郸危矣了吗?先君夺地平叛,征战诸侯,不也是英雄人物。你身为赵臣,不思国耻,危言耸听,配为赵臣吗?”
赵雍见众人吵得不可开交,适时地制止住了这个话题。起身,离开宫殿。众人见君上离去,也不在争吵,各自散去。
肥义站在远处拱手向赵豹打招呼。
赵豹停下脚步,看了他一眼,眼神之中,充满失望,也不理他,径直离去。
次日,群臣上书,皆说合纵弊大于利。
赵雍料到今日会引发轩然大波,丛台宫也不会太平。索性,以醉酒未醒,不上朝处理朝政。群臣在丛台宫殿上发泄怨气,方才渐渐离去。
赵雍躲在丛台宫,观赏美景。但是百官的文书及不平之音,皆传入了他的耳朵。赵雍也明白,与魏国合纵意味着什么。无论任何事,总会有利有弊。但是,聪明人懂得如何取舍。如何在不伤害他人感情的同时,坚守心中的想法。
公孙衍徒留赵国多日,也未能见到赵君。魏瑷见合纵难成,心灰意冷地说道:“上大夫,走吧!赵国是不会放下恩怨,缔结联盟。我们在赵国也无济于事。明日,我们便启程回国。王上也不会怪罪我们。”
公孙衍手中握有一卷书籍,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。
魏瑷见他不说话,以为是他心高气傲,放不下脸面,好言道:“上大夫,你为魏国做的一切。我也看在眼里。回国后,我会如实禀报王上。你,不必介怀。也不要太伤心了。魏国需要你。王上也需要借你的才华,振兴国力。”
公孙衍放下书卷,揉了揉疲惫的眼神。
魏缓见他听从了自己的意见,“我马上命人收拾,明日便入赵宫递交文书,离开赵国。”
“我们不用走了。”
“赵君不搭理我们,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