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,中原发生了四次大战。
第一次中原大战是魏惠王时期。
时间:公元前354年。
起因:魏国以赵国攻伐卫国为由,出兵攻伐邯郸。
交战方:魏国对战齐、秦、楚、赵、宋、卫。
这个时期的名将:庞涓、田忌、孙膑。
大国君主:魏惠王、赵成侯、齐威王、秦孝公、楚宣王。
结果:魏国独大,演变成齐、楚双雄崛起。
公元前354年,魏惠王以庞涓为将,领军攻伐赵国邯郸。
魏、赵之战,因为其他诸侯的加入,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中原大战。
这次中原大战,赵国向诸侯求助,齐、秦、楚、宋、卫五国出兵救赵。魏国以一国之力,对战齐、秦、楚、赵、宋、卫六国。魏国深陷四战之地,四面同时向诸侯开战。齐国竞技之师在桂陵击败魏武卒,未尝一败的庞涓,折戟沉沙。齐将田忌、军师孙膑名声大振,一战成名。进而,齐国成为东方强国。赵国邯郸失而复得,赵成侯郁郁而终。楚在南阳之地,战败魏国,谋取魏国部分疆土。秦国也在河西之地,对魏国发动猛攻。
最终,齐国崛起,楚国复苏,秦国渐强,赵国衰弱,魏国首霸的局面被诸侯打破。
中原格局演变成:魏国独霸到齐、楚崛起。
第二次中原大战也是魏惠王时期。
时间:公元前344年。
起因:魏惠王在秦国的怂恿下,独行王道。韩昭侯,第一个投了反对票。魏惠王杀鸡儆猴,南伐新郑。
交战方:魏国对战齐、楚、赵、秦、韩。
大国君主:魏惠王、齐威王、楚宣王、赵肃侯、秦孝公、韩昭侯。
这个时期的名将:田忌、孙膑、庞涓。
结果:魏国独大,演变成群雄崛起。
公元前344年,魏惠王号召天下诸侯,在浲泽会盟诸侯,独行王道。韩昭侯第一个投了反对票,遭到了魏惠王军事打击。韩昭侯五战五败,固守新郑死战,并向齐国求助。由于齐国的加入,战事开始转变。秦、楚、赵三国也加入,最终魏韩之战,演变成第二次中原大战。
魏国再一次对战群雄,马陵之战,成为战局的关键。
马陵之战,改变了三个名将的命运:庞涓战死、孙膑归隐、田忌逃亡。
最终,齐、楚、秦崛起,赵国复苏、韩国一战回到解放前,魏国霸主地位开始衰落。
中原格局演变成:群雄逐鹿。
第三次中原大战发生在秦惠王时期。
时间:公元前312年。
起因:张仪戏楚,导致秦楚双方大战。丹阳一战,楚国惨败。楚国不甘心失败,悉国之力伐秦。
交战方:楚国对战秦、韩、魏、越及秦国附属的巴、蜀、苴三国;赵、燕(燕昭王)对战齐、中山、燕(太子平)。
大国君主:赵武灵王、楚怀王、秦惠文王、齐宣王、魏襄王、韩宣惠王。
这个时期的特点:战线广、战场多。
秦惠王为了将秦国本土和巴、蜀、苴三国之地连成一片。就要攻伐楚国,夺取楚疆汉中。秦惠王以张仪入楚,以商於之地引诱楚王,离间齐、楚之盟。随后,秦、楚之间爆发了丹阳之战。
秦、楚丹阳一战,秦国斩杀楚国八万将士。秦国获得大胜。
楚王在大臣屈原、昭阳的逼迫下,倾全国之兵,复攻秦国。秦国面对楚国的强势进攻,丢城失地,楚军攻入秦地蓝田。
秦国为了减轻楚国的军事压力,联合韩、魏攻伐楚国。
齐国为了吞并燕国,并减轻楚国的军事压力。联合宋国,出兵围攻魏国。
随着,齐、宋联军参战。天下局势,形成了秦、韩、魏、越及秦属地苴、巴、蜀的军事同盟对战齐、楚、宋三国同盟。赵国为了避免齐国吞并燕国,威胁到本国的安全。赵、燕(公子职)联军对战齐、中山、燕(太子平)联军。
秦、楚争霸,最终引发了第三次中原大战。
第三次中原大战,秦、楚两国打得两败俱伤。齐国濮水之边,惨败诸侯,吞燕之举破灭。燕国重新复国。赵武灵王第二次中原大战,收获颇丰,开始崭露头角。
最终中原格局形成了东齐、西秦、南楚、北赵、中魏,五强的局面。
第四次中原大战发生在楚怀王时期。
时间:公元前306年---公元前300年。
起因:楚怀王亡越,引发了中原诸侯恐慌。
交战方:楚国对战齐、韩、魏、秦;赵亡中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