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过无数形形,色色的人。」
「正所谓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,不如阅人无数。」
「辗转大江南北,使得幼年的李世民,已经拥有了超脱常人的见识和心境。」
「此时的他,已经可以独当一面。」
「李世民十六岁那年,在雁门关救出被数十万突厥大军围攻的皇帝杨广,初显头角。」
「李世民十八岁那年,天下大乱,为了能够成就大业,他开始挑唆父亲在晋阳起兵加入农民起义军造反隋朝。」
......
此时正在挨打的李渊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。
“大姨夫,别打了...”
“别打了...”
“我知道罪魁祸首是谁了...就是我这个二儿子李世民...”
“你瞧,就是他挑拨我造反的。”
李渊迅速抓住机会。
“大姨夫,我李渊的忠心天地可鉴。”
“我这就把儿子从太原接来,随你处置,怎么样...”
“我这样子大义灭亲,足以体现我的忠心了吧。”
“你放过我,放过我啊。”
杨坚上去又是一个大鼻窦。
“你真是个畜生,虎毒还不食子呢?”
“你居然出卖自己的儿子。”
李渊无助的捂住脸。
“我也不想大义灭亲的,可这小子挑拨我造反啊。”
杨坚根本不听李渊解释。
“造反?”
“老子造反的时候你还穿着开裆裤呢?”
“就凭你还能造的了我隋朝百万大军的反?”
“不是朕看不起你,是你根本没这个本事。”
此时的杨坚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金榜的最后一段话上。
天下大乱,起义军四起。
杨坚懵了。
此时的大隋不是挺稳定的?
何来天下大乱一说呢?
这到底发生了什么?
杨坚一脚踹翻李渊。
“给朕跪着。”
“来人,宣杨广...”
“叫他给朕解释解释。”
“天下怎么大乱的。”
......
金榜的盘点继续。
「隋大业末期,百姓疲于生计,到处都是战场,天下都是流寇,朝廷又严刑峻法。」
「李渊奉命在晋阳讨贼...讨贼数月,斩首不计其数。」
「起义军仍旧烽烟并起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