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谷前要塞防御体系
数天后
1860年元月初
冯国辉再次来到了烂陀山要塞,对这里竣工的要塞设施进行了详尽的验收视察,总体表示相当满意。
烂陀山要塞共分为里、外两层结构,外层为谷前要塞,占据了整个要塞建筑施工总量的八成以上。
远远看去
宛如一条坚实的卧龙截断去路,高大而坚实的红褐色岩石由洋灰抹缝,层层叠叠砌筑完成,厚重而难以撼动。
岩石城墙背后是用钢筋笼浇筑的80公分混凝土墙,宽达4.6米主墙体由夯土建成,并且内有倾向混凝土砌墙加固。
这是结合西洋与华夏城池要塞建筑优点于一身,精心打造的坚实要塞体系。
在右岸主城墙上
两匹大骡子可以拉拽六辆重载铁轨车,四匹大骡子可以拉拽十辆重载铁轨车,每辆铁轨车载重约两吨左右。
冯国辉背着双手走在谷前要塞上,在要塞前方是宽阔而平整的广场,广场泥土经过夯打,铺上了石灰层,粉煤灰层和碎石层,不长一棵草,也没有一棵树。
马拉重载铁轨车经过仓库区,就会天女散花一样分出数条支线铁轨,分别驶入各自的仓库中,极大的便捷了装运步骤。
回首看去
在群山掩映的深处,是铁门栓一样的第二道防线,即“谷口要塞”。
从仓库区继续往前就是“隔离区”,所谓“隔离区”;
就是为了保障谷口要塞防御功能的充分使用,在隔离区内不允许修建任何建筑,不允许生长树木,只有密密麻麻的野草。
最终能够走到谷前要塞的鬼佬军队有几多?
以荷属东印度群岛全部军力来犯,恐再增加一倍也不够吧。
而这个中转点,就在谷前镇。
工业化带来了大量就业人口,而这全部为华裔移民所吸收。
街道上往来的人群中,身着军装的官兵们占了很大比例。
右岸要塞主体深入河床中约四米多,边缘呈现半圆形的混凝土底座,并且有上窄下宽的粗钢笼继续向河面方向延伸5米多,表面荆棘密布,铁刺丛生。
他的信心不但来源于坚固的要塞防御,泗水师的战斗力,还来源于谷前镇,铁山镇两地的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
谷前镇就不谈了,这样一个贸易重镇在战争来临时,能够发挥的作用寥寥无几。
而铁山镇出产的砖石,钢铁产品,服装,蔗糖,面粉,精米,油,日用百货和食品也通过马拉重载铁轨车,源源不断的向泗水城输送。
由于军事管制的需要,铁山镇居民非经特别允许,并获得特别通行证,平日里不允许迈出烂陀山谷口要塞一步。
要塞后方修筑了大片的砖石房屋建筑,用作驻军和商用,两道要塞之间的宽阔谷地如今形成了热闹繁华的小镇,常住人口达3700余人。
这是为了防止敌军进攻时,从河面的薄弱处突破。
从外界进入“谷前镇”的马拉重载列车,进入仓库区后,马夫就可以顺序离开,在指定区域休息等待。
一般来说
站在高大的城墙上,谷前镇鳞次栉比的建筑尽收眼底。
铁山镇的火药工厂与武器工厂也陆续投入生产,使得南洋军初步具备了武器自己能力,意义尤为重大。
仅煤炭包括焦炭一项,就有数十家商行货栈经营,
谷前要塞主城门由一主两副组成,正常情况下主城门都不开启,除非大帅亲临和军队大举调动以及节庆日庆典,平日里一律关闭。
这里就是我们的山海关,万万不得有失。”
即便被敌攻破,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试问一下
我军的防御是以最坏的情况为前提,
即荷兰联合英法等世界列强,对我南洋军实施全面绞杀,而这将是空前惨烈的大决战,绝不可轻匆之。”
能够驾驶马拉重载列车的都是伤残军人,从铁山镇向外输出产品,向内输入煤炭,木材原料时,马拉重载列车一般采取“换人不换人车”的方法。
在军队严格管控下,仓库区内里外双方不允许交谈,不允许接触,甚至见个面都是奢望,更不用说传递消息了。
拥有海军舰队和完善的岸炮要塞火力打击体系,荷军难以逾越雷池一步。
繁华的街道上
商号货栈的布幡牌匾密密麻麻,各种旅社,骡马大店就有数十家,还有茶馆,酒楼,赌场,妓療和各种商号,往来的行人不断。
路边炸油条,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