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4章 四汉路
“人之初,性本善……”
若非这里是高丽,若非学堂里的口音稀奇古怪,旁听者怕不是要以为这是国内的蒙学学堂。
实际上,这里确实是蒙学堂,只是父母儿女一堂上课。
堂上,刘五郎敲了敲桌子,读书声戛然而止。
“李十八,站起来。”刘五郎说道。
“村…长…”李十八磕磕绊绊地说道。
“从村学建立至今已有半年,你却连村长都叫不顺畅,眼看就要夏收了,你能通过考核吗?”刘五郎恨铁不成钢地问道。
“村…长…叽里咕噜……”
刘五郎听不懂高丽语,却能猜到李十八不在乎是求饶或者辩解,他也不放在心上,自顾自说道:“中华兼容并蓄,并不看你是高丽还是倭国人,但想成为中华一员,须得说会汉话。
区区族群不打紧,粮食伱们也不在乎?
全家通过汉话考核的,税三成,免徭役杂赋,不然就是五成税,徭役丁口钱依旧。
努努力,通过考核,省下的钱不比你们在外面累死累活挣得多?
这可是一辈子的事情,上点心吧,莫要辜负了官家一片心意……”
因为断腿退役,刘五郎就来了高丽做了个村长,学堂教员只是兼职,他在军中扫盲班识了字,却还没本事做教授也没那个耐心,只把就职之前培训的话翻来覆去的说。
全村本来五十二户,十户南下刘凌王联合封国,十五户入淮南东路,又迁来了五户黄淮宋国百姓以及三户琉球人,还有三十五户。
现在平均每户能有二十亩地,其中三户宋国百姓各有八十亩,但是原村民没什么不满的。
这些田本来都是豪族的,他们都是依附豪族的佃户而已,宋军来了打豪族分田地,每户十亩起,即便是要承担五成税徭役和丁口钱,日子也是以前不敢想的。
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看看汉人三成税免徭役杂赋,谁不眼红?
所以全村人都在学堂里学习呢,只要全家通过汉话考核,便是汉人待遇。
但总有蠢笨学不会的或者内心抗拒不愿意学的,比如李十八,六没少被提出来当典型。
刘五郎已经尽力了,爱学不学,反正翻不起浪花来。
就在上课继续时,外面有人叫道:“朝廷政令,官家赐名四汉路,本州复为乐浪州。”
刘五郎拄着拐杖出来,问道:“金三,四汉路可有来历?”
金三本是县中秀才屡试不第而成了,宋军入城后开始普及汉话他学的又快又好,因此成了县衙典吏。
芝麻绿豆官,却也是阶级跃迁,可是羡慕坏了不少人。
在以前,衙役典吏非豪族出身不可得,如今宋军证明,机会使均等的,只要你能学习。
金三说道:“上谕,殷氏箕子建国于此,后虽为卫氏所灭,却为汉之四郡,故名四汉路。
因本州原属于乐浪郡范围,总管府各位相公决定恢复乐浪之名。”
“这么说,我等本来就是汉人?”有聪明的村民插嘴问道。
“当然!”金三挺直胸膛,说道:“殷氏箕子可是商朝遗民,纯纯的汉家嫡系后裔,我等都是他的子孙,自然该算汉人。
只是历时久远,我等忘记了出身,不知汉礼,不会汉话,几与野人无异。
如今王师到来,正统续作,我等自当认祖归宗,首要就是学会汉话!”
刘五郎闻言,不禁露出了一丝苦笑。
金三所言,是宋国化高丽为本土的法理依据,可以有效地说服普通百姓,但是他作为村长,必然要接受一番相关培训的。
尽管脑壳疼,但是当初选择了这条路,他就有了这个心理准备。
反正整个四汉路有三千多他这样的存在,大家一起学习,倒也不会无趣。
当然,若是可能,他还是愿意随军打仗。
高丽投宋一年多而已,平原地区已经恢复了安稳,但是山区里依旧有许多山寨。
武力没收豪族土地财产,不造反才怪。
就在此时,一处无名山头下,一部宋军已经列阵完毕。
伍长江小泉回头说道:“待会上去的时候,记住训练中学到的,尽量散开,注意石头木头,不要怕,到达寨墙时快速集合,借着天雷掩护冲进去就赢了。”
“放心吧,头,没问题。”麾下纷纷回道。
两个汉兵,三个高丽兵,都是一般无二的装备与战术地位。
如同蒙古人一般把高丽人当做炮灰用,短期确实可以减少宋兵伤亡,但是并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