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顶点文学 > 宋末:我要做中兴之主 > 第257章 大旱

第257章 大旱

第257章 大旱

“嘿呦~嘿呦~”

十个精壮汉子喊着号子,同心协力地踩着水车。

清澈的河水被抬出河面,又落入渠中,涓涓流进麦田里。

旁边,看着这一幕的李庭芝却忧虑不减。

李庭芝说道:“水位下降的太快,只有近处的能够灌溉,远处却无计可施,今年不好过了。”

林景熙摇头说道:“天时如此,非人力可为,徒呼奈何?”

“总要尽力而为。”李庭芝道。

林景熙道:“按照陛下旨意,所有官吏皆已经下到村野之中,指挥百姓抗旱救灾。

只是田间没水,勉强救了一些麦子,水稻是没法种植了,只得种些豆子之内找补一二。”

李庭芝说道:“好在百姓多有余粮,节约着点,能够坚持到明年。”

“乡野能够坚持,城市粮价肯定飞涨,须得朝廷调拨粮米来维持。”林景熙说道。

“中枢已有计划,无需担忧。”李庭芝说道。

孟祺发现天时不对而给李恒提出了意见,宋庭之中同样有能人发现了不对,并且第一时间上奏了朝廷。

黄河长江之间,从二月起只下了一场下雨,就是张玉里应外合拿下九凝山的那场雨,堪堪湿透了地面而已。

虽说对麦子的影响不大,但是已经影响了夏种。

稻子可是吃水大户,在这个全凭老天爷赏饭吃的年头,不下雨真就没法栽秧。

全凭肩挑手提,一家人齐齐上阵,三五天也种不了一亩地。

所以,李庭芝持天子使节,督查江淮抗旱救灾之事。

水车,这玩意早就已经有了,现如今是朝廷出钱出粮雇人修建,然后日夜不息地提水。

“水稻能种多少种多少,莫要浪费时间和人力,朝廷会保证大家不饿死的。”

“稻子种不了,种豆子,有水的地方都种,好歹能填饱肚子。”

“青壮可以投军,有安家钱粮,足够度过荒年。”

“家里面有余粮的,不要藏着掖着了,都给官府送去,今年粮价高,等到明年又要降价了,多赚一点是一点。”

“朝廷开恩,运河水可以用,只要不挖掘河堤,手段不限。”

各村各乡,官吏们大呼小叫,宣传着一些基本政策。

当前的江淮地区,抗旱救灾是首要任务。

光喊口号是不够的,以工代赈是必须的。

随着南方的粮食陆续运到,各地开始组织人手兴修水利。

七月十五,天气依然炎热,哪怕承天府也是一般无二。

回到中枢的李庭芝上朝,说了一件事。

“高邮三十六湖以河道连接,如今多成平地,官府本想趁机组织百姓挖深,使其连为大湖,然而周遭多有百姓开的滩田,不让动工,地方不能应对……”

“愚昧,自私,当依法惩治。”陈宜中冷声道。

要是这么简单,李庭芝还能拿到朝议上说?所以皇帝没理他,示意李庭芝继续。

李庭芝说道:“臣统计了各地数据,江淮因为连年战乱,人少地多,此等情况不多。

可虑者南方。

福建、广东等地,百姓围湖截河,开能开之地,小湖小河荡然无存。

三年至今,四年时间,两路上奏旱灾二百二十九起,水灾三百一十二起,其中八成局限于一县,两成波及一州。

臣仔细分析,发现皆是因为水利破坏之缘故。

近日江淮大旱乃是天灾,只能尽人事听天命,而南方水旱多是人为,臣以为当更改。”

福建广东百姓最爱开田了,而且没什么计划,但凡觉得能种粮食全部给干成了农田,像小型湖泊河流这等肥沃之地如何能免?

就像洞庭湖鄱阳湖,要是官府不特意保护,早就被干没了。

没湖没河,雨天不能蓄水,昊天没有水中,可不就要招灾了?

上报的都是情况严重的,起码减产七成以上的,轻微的地方不会上报,根本无法统计。

不调查不知道,一调查真的触目惊心。

“此事涉及百姓不可计数,必然阻碍重重,卿以为如何解决?”赵昰问道。

“无论何人,当迁则迁,无论官绅兵将。”李庭芝说道:“若是补偿足够,想来阻碍不会太大。”

“朝廷没钱!”马尚书跳了出来。

“钱粮无需太多。”李庭芝说道:“以镇东路、琼州路之田置换,三换一,朝廷负责迁徙与安置耗费,想来多有百姓愿意。”

“李相以为,需要迁徙多少人?”马廷鸾问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