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2章 北地豪强处理
“王师顺利下胶西,无伤亡,实乃出乎意料。”赵昰笑眯眯地说道。
“臣为陛下贺,陛下英明神武,因此王师百战不殆。”陈宜中抢先拍了个马屁。
“陈相莫要如此。”赵昰摆手,说道:“坐下说话。”
“谢陛下。”陈宜中坐下。
皇帝的宫殿尚未修建,朝会所在是三间打通的房子,其实空间不大,因此有事上朝无事上班,人员就精简了许多。
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,皇帝给大家设立了座位,问安后落座,发言起身。
讲真,皇帝提出这个做法的时候,大家都表示拒绝,然而身体都很老实地接受了。
“胶西即下,张世杰领大部往西击密州,偏师往东收莱州登州,诸卿以为如何?”赵昰问道。
“胶西之战出乎意料之顺遂,臣以为张总管决策无误。”陆秀夫说道。
“只要不轻敌冒进中了埋伏,即便攻城不利亦不会有所损伤,且山东各地空虚,臣以为正当进取。”李庭芝说道。
“既如此,令楚州出兵,以牵制海州元军,为山东分担压力。”赵昰说道。
“臣遵旨。”陆秀夫应下。
张双国起身,道:“陛下,臣请派出干探,伪装成流民进入北方。”
“可。”赵昰应下。
“陛下。”李庭芝又起身,道:“胶西战报,其地方豪强抗拒王化,不利于攻略地方,臣以为当重订对豪强之处置方法。”
赵昰重新看了战报,发现上面果然提到了此事,不由问道:“李相有何谏言?”
李庭芝道:“臣以为可效仿南阳,任由其售卖田地,聚拢钱粮人口后迁往海外。”
“不可。”陈宜中反对道:“南阳豪强之所以能移海外,乃是因为策应之功,且有王思功之国可移。
北方豪强殊无功劳,只因负隅顽抗便给予优待,何以服众?
且其素无忠义,迁徙海外必然叛乱,于国朝并无益处,徒生叛乱,不若此时分而杀之!”
“臣以为陈相所言有理。”章鉴说道:“若其同迁一地,日久必然生变,与其到时候劳师远征,不如防患于当下。”
“臣思虑失当。”李庭芝主动退了。
估计是临时起意,不然两个丞相不会当堂拆台,而且陈宜中考虑的比较长久。
赵昰说道:“未来,海外必然是国朝命脉之所在,当尽量占据,其中关键在于人口。
诏令各军,慎杀少杀,有罪者皆打散发于各国。”
“臣奉诏。”陆秀夫应下。
就在朝堂商议军情时,张世杰领着两万大军到了密州城外十里坡。
下午的雪地十分泥泞,行进速度很慢,眼看太阳西斜,张世杰下令扎营。
天寒地冻的,不安营扎寨是绝对不行的。
大军停下,车子围成一圈,军兵卸下扎营的木桩,同时开始挖坑。
只是地标泥泞,地下却冻的结实,一锹下去只是浅浅的一点土,废半天功夫才能埋下一根木桩。
“总管。”亲卫营指挥使于同说道:“行军已有四日,却未见元虏动静,恐怕其不敢来袭?”
“无妨,本就是诱敌之计,若其不来,攻城便是。”张世杰很是无所谓。
当发现道路不利于进军的时候,张世杰就稍微改了下计划,想着把元军勾引出来打一场野战,因此很有耐心。
天黑透后,营寨终于搭好了,全军吃过饭各自钻进帐篷里。
只是北地是真的冷,帐篷似乎八处漏风一样,哪怕盖上被子亦是无济于事。
最辛苦的是火枪兵和火炮手,因为要防备元军偷袭,都是不解甲的。
又一夜无用功,眼看军兵疲惫不堪,张世杰叹了口气,道:“传令,后营转前营,前营转后营,撤回胶西。”
“总管威武!”诸军由衷地发出欢呼。
张世杰道:“莫要轻敌,说不得元虏已经在半道设了埋伏,决不可大意。”
“杨都统广撒探骑,若是元军出城,定然瞒不过消息,是否多虑了?”于同问道。
“宁愿多费精神,莫要因为大意而丢了性命,待回到胶西县城,可以休整两个月。”张世杰说道。
张世杰部艰苦跋涉时,又一只船队到达胶西,一万兵和大量的粮草辎重。
胶西县城已经成了一个大工地,外面在挖沟筑墙,里面在营造仓库兵营。
伙房灶膛后面,梁二郎的脸蛋红扑扑的,在火光下尤为明显。
作为第一批出来做工的人,他享受到了优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