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顶点文学 > 汉阙三国梦 > 第136章 早定大计

第136章 早定大计

,既如此,还请诸公畅所欲言。”

左将军定了调,各部门负责人便挨个把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一番,再对新一年做了目标展望,偶尔遇到有人抬杠还要吵一吵。会开到中午,议程尚未过半,一群人索性就在堂上凑合过午饭,接着干到傍晚才散会。

众人散去,堂内只剩下刘备父子与孔明、庞统四人。刘备才走到儿子跟前拿过他的本子打开看看记了些啥。

不看则已,一看吓了一跳。

只见各种数据被分类列成表格,整个四郡方方面面的情况一目了然。既有静态的数量,也有动态的趋势。

表格下面还写着几行字:

首要任务:增加人口;

办法:降低养育成本——1、增产粮食,2、减免税赋。

……

见刘备神情有异,诸葛亮与庞统也凑了过来。看过这份笔记,三人都是一阵沉默。

“禅儿,你既有治郡之法,适才何故不言?”孔明问道。

“是啊,早上问你怎么不说呢?”刘备也觉得奇怪。

刘禅仰起头,咧嘴笑笑:“满座都是各掾主事,我这年纪,若非将军之子的身份,焉能与诸位大人同坐一堂?再不知天高地厚,信口开河,将置群贤于何地?况天下之事,需天下人共为之。与其越粗代庖,不如与人同勉,是为妥当。”

“哈哈哈……”

孩子一席话,说得庞统哈哈大笑:“主公,孔明,禅儿这孩子可是要超过我这老师了。这孩子,未来可期呀——”

刘备乐得心花怒放,脸上却不动声色,摆着手直谦虚:“他一个幼子,哪当得起士元这话。”

庞统忽然正色道:“主公以为我是在揶揄?”

说罢,从袖筒中取出一册竹简递给刘备和诸葛亮。

“此乃张存以禅儿的演习总结为蓝本写的一份治军计划。简单说来,建议以第三军、第四军与五溪蛮混训,单独制定训练标准,将这两支军打造成专业的山地部队。扩编工掾,组建军械司,专职研发生产各种军械。加倍训练量,适当缩编二线部队。营设侦察队,十人左右;屯设医务兵,一至二人。士卒日增口粮三两,表现优异者另设赏银奖励,官兵一致。”

听庞统讲了一大堆,左将军有点没缓过劲儿来,呆呆地望着凤雏先生问:“这是、禅儿的主意?”

刘禅赶忙接话:“孩儿不过写了几句总结,此张军师之策。”

这一份治军计划,涵盖了从训练、后勤、作战、奖惩制度各个方面的内容。若非庞统点破,谁会想到却是刘禅打的草稿?

孔明对这孩子愈发喜爱,又拉着他问关于增加人口的具体措施。

刘禅赶忙行个礼回答:“禀师父,自桓灵以来,人口逐年锐减,已成我大汉头号隐患。就拿耕地来说,长沙郡与武陵郡境内的洞庭湖平原,可耕地何止千万亩?便养活百万、千万人亦不在话下。然今人民稀少,所耕种者只区区45万亩,实乃九牛一毛。”

孔明点了点头,并不像庞统方才那么激动,轻轻回了句:“但我们如今只有这么多人,只能收这么多粮,短期内恐怕难有改观。”

刘备也跟着点头:“是啊,若人口一下子多起来,粮食却又不够吃了,奈何?”

刘禅笑了,心想我那个水车不是已经放在工掾了吗?你们不记得了?

“爹,二位师父。人不可能一下多起来,但地却是已经摆在那里的。所以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不是人口,而是如何用现在这14万壮劳力产出更多的粮食来。”

“这、这却难。”庞统皱着眉头加入了讨论:“这一个人种3亩地已是极限,地再多,人力毕竟有穷。”

“士元师父说的是。人力有穷,所以需要借力。”

孔明听明白了,摇着羽扇笑问:“借力?莫不是用耕牛?”

刘禅立刻点头:“师父英明。民间有谚语,十亩田地一头牛,老婆孩子热炕头。若官府出资大量蓄养耕牛,再低价或免费供给农户使用,就以目下14万耕夫来计算,耕地面积可有一百几十万亩,产量至少扩至现在的两到三倍。倘如此,明年存粮便可有800万石,还怕人多么?”

“多少?”刘备让这个数字吓了一跳,不由破口惊呼。

孔明与庞统没有接话,与刘备一样全神贯注盯着刘禅,听他继续说:“南方河流湖泊众多,水源充沛。我们可大量修建水车,建设蓄水灌溉等基础设施,如此即便遇到旱期也不会影响产出。”

“嗯”,孔明嗯了一声,又问:“那这增产后面写的减税又是何意?”

“我大汉的丁税,按每户每年200钱、壮丁300钱、老弱120钱收取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