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8章 没所言,言必中
【东晋的掌权者中,司马元显就因为颁布不合时宜的政令激起民变,桓玄则设定繁密科条,且政令无常,导致怨声载道。?比¢奇`中\文.网_ !更/新-最_快~
针对“晋纲弛紊”“臣道专行”等乱象,刘穆之着手调校矫正法令,刘裕以身作则,在两人的通力合作下,“改乱章,布平道”,“威令一施,内外从禁”,仅在两三天内,东晋朝堂的风气为之大变。
更难得的是,两人因为都是微末出身,对东晋门第政治深恶痛绝,他们共同整顿吏治,依照策试的方式甄别名不副实的秀才、孝廉,重用出身“寒微”却有真才实学的人,奠定了南朝“寒人掌机要”的政治格局,也为后来科举制的兴盛铺平道路。】
【刘裕和刘穆之两人的君臣相知,引起了刘毅的忌妒。
刘毅是何许人也?他的发迹史其实和刘裕十分相似,而且还是出生于豪门大族。
刘毅同样投身北府兵,共同讨伐桓玄,有兴复晋室之功勋,身居高位手握重权。
而越是相似,刘毅就越不服刘裕,“我以一时之功相推耳,汝便谓我不及刘裕也!”
然而刘毅多次兵败,却使得他的声望愈发比不过刘裕。】
【义熙三年(407)扬州刺史、录尚书事王谧去世,刘毅看到了扳倒刘裕的机会,他建议朝堂要么派遣亲近自己的中领军谢混接替刘裕掌管扬州;要么任命刘裕为扬州刺史,由左仆射孟昶执掌中枢。¢1¢5!8?t+x`t*.-c?o¢m¨刘毅想得很美好:要么刘裕放弃自己的根本之地扬州,要么外镇一方受到朝廷掣制。
“扬州根本所系,不可假人”,“今若复以他授,便应受制于人”,刘穆之一眼识破刘毅的谋划,他建议刘裕两边都不能放弃,要刘裕亲自入朝为己方谋划,“公至京,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”,还说了之前的那句“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,今其时也”。】
【刘裕入朝辅政,无人敢拦,他还被授予了侍中、车骑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扬州刺史、录尚书事,兼徐兖二州刺史,得以掌握朝政大权,刘毅的算盘算是彻底落空了。
更关键的是,刘穆之此时竟然已经预料到了刘毅等人终会与刘裕兵戈相向:“力敌势均,终相吞咀”。】
“我感觉这个人跟三国时候的一个人很像!”
“仅仅把刘穆之归于谋士,或许稍微有些狭隘了。”
“刘穆之洞察时局,高瞻远瞩,是个不可多得的战略人才啊!”
【义熙六年(410),刘裕带兵北伐南燕之时,广州刺史卢循起兵造反,刘毅率军拒之。,求+书.帮¢ *已*发-布~最,新~章?节/刘裕担心刘毅不是对手,写信相约共同平叛,结果刘毅一意孤行,导致全军覆灭,若不是刘裕、刘穆之回援及时,东晋都城建康可能又一次沦陷。
平定卢循之乱后,刘裕还安慰勉励刘毅一番,不过两人早已经是貌合神离了。
刘毅对刘穆之每每所言必中十分痛恨,常常劝说刘裕夺了刘穆之的权。
可刘裕不是傻子,怎么会听假想敌的一面之词而自断双臂,却反而因此更加信任的刘穆之了。】
【刘穆之看出了刘毅“不能居下,终为异端”,因此提醒刘裕做好防范。
刘穆之辅佐刘裕扩大势力,起用那些被刘毅排斥的人。
谢方明和蔡廓原本是刘毅的死党,看到刘毅失势后,这两人拜访了刘穆之。刘穆之于是向刘裕推荐二人,刘裕都给予重用。
义熙七年(411年),刘裕觉得铲除刘毅的时机成熟,于是亲征刘毅。
出征前,刘裕以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监太尉留府事,刘穆之为建威将军辅佐诸葛长民处理政务。】
【诸葛长民是参与京口起兵的老人。
此时他看到刘裕铲除异己,于是有了兔死狐悲之感。
诸葛长民私下里对刘穆之说:“人间论者谓太尉与我不平,其故何也?”刘穆之看出诸葛长民有谋反之意,为了麻痹他,刘穆之宽慰到:“相公西征,老母弱弟委之将军,何谓不平?”
诸葛长民在刘穆之的忽悠下,打消了趁机谋反的打算。不久后刘裕平定了刘毅的叛乱,回师京城。
刘穆之早已向刘裕通报了诸葛长民有谋反之意,刘裕回到京城后,召见诸葛长民,趁其不备将他杀死。】
【铲除权臣后,刘裕将打击的目标锁定为东晋宗室。
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