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的,单纯就是想多占点便宜,毕竟,苏巧、周梅芬这边是零卖,若知道货源,他们直接上批发的那买,说不定会更便宜。
然而,周梅芬面对这类问题,统统是一问三不知。
倒不是她故意不说,而是她真不知道。
她也从来没问过苏巧,也不打算问。
她家里是养鸭子卖鸭子的,她也算半个生意人,她知道这里头的规矩。
上回去苏巧家吃了顿午饭,她算是看出来苏巧的家境了,那是绝对没必要出来跟她一起辛苦的。
周梅芬也彻底的意识到,苏巧能带着她做这个生意,那是怜悯她信任她。
她只要跟着苏巧后头好好干就成了,再要问货源,那真就是太贪心了,那就是典型的吃里扒外,这种事,她干不出的。
所以,苏巧说是农贸市场,她就当是农贸市场。
苏巧要是啥也不说,她就啥也不问。
对此,苏巧也都心里有数,知道周梅芬是个有成算的人,她才放心给她这单生意。
倘若是那种心思大的,生意才有起色,就想着要货源,要利润,要赚大钱的,苏巧早就给她断了,让她哪爬起来的再从哪儿摔下去。
就这样,那些想打水果主意的人,统统碰壁了。
有些不甘心的,还将整个县城的农贸市场,水果小摊,全都扫了一遍,然而,却没有一家的水果,能跟苏巧的比。
渐渐的,也就灰了心,歇了这心思。
有了水果生意,周梅芬的日子好过多了,每周的生活费用不着家里给,相反,她靠卖水果,还能挣个一二十块。
她每周花个五六块的生活费也能舍得,也用不着一天三顿馒头过活,时不时的也能买一两个菜吃了。
剩下的钱,全攒了下来。
她每周末回家一趟,也可以花钱买车票了,另外,还能给爸妈带点从食堂买的大肉包子吃。
因为水果生意,让周梅芬的心思又活了,她将家里的鸭蛋,有生的,有腌的,会带些过来,在女生宿舍卖。
因为提前预定,所以,她每个周末过来,带够数量就好。
不管卖多卖少,也算是给家里添了一份收入,为爸妈减轻负担了。
而这苏巧这边,从事实来说,她其实就是货源来头,就是批发商,她的那些水果全部出自空间,真真是零成本,纯收益。
一斤苹果要卖8毛的话,有四毛是跟周梅芬平分的,所以,其实,苏巧差不多是占了利润的七成,甚至八成。
现在,除了赵玉兰那的收入,又有周梅芬这边的收入,苏巧空间里的储钱箱里,又丰厚了不少。
她打算等来年,一切步入正轨后,看能不能再干点别的,最好能大点。
现在还属于小打小闹阶段,就是个小商贩而已,赚的钱也有限。
苏巧这边是想积蓄力量和钱财,想等日后机会到了,赚票大的。
而她没料到的是,正因为她投资周梅芬搞的这个水果生意,让班上,甚至整个一中学生,都渐渐走向了商业化的道路。
这时代,物资生活匮乏,城乡百姓都苦。
像林诚、王佳佳那样家境的,真的太少了。
大多数学生,家里条件都不算很好的,能供一个出来读书,差不多已经举全家之力了。
苏巧和周梅芬能卖水果,能卖鸭蛋,而且,搞的风生水起,苏巧且不说,单看周梅芬的变化,大家都是羡慕的。
所以,渐渐的,也有同学起了心思,试着从家里带些自家种的红薯啊、大南瓜啊,鸡蛋啊等等。
同学之间,不上课时,经常就聚在一块,像个吆喝的商贩。
“上次,谁家嫂子生娃了?说是要老母鸡的,我家有,要么?”
“周扬,你家是做挂面的吧?回头给我带十斤挂面吧......”
“泥鳅,黄鳝有人要吗?我哥在田里放了地笼了,有要的可以提前定啊。”
“我家树上的枣子要熟了,特甜,便宜卖哦。”
甚至,还有了全校换购。
老师们对这些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只要不影响学习,能让学生们自主创收也不错啊。
甚至,有些老师还会照顾学生生意。
买两斤鸡蛋,两把面,买些瓜果蔬菜的......
反正,老师也是人,也需要生活,柴米油盐那也是一样不能少。
在别处买也是买,在学